数字校园云平台
互动交流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 创新产教融合闭环生态------“五方”共建安溪增材制造产业学院蓄势推进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 创新产教融合闭环生态

-----“五方”共建安溪增材制造产业学院蓄势推进

福建省安溪陈利职业中专学校

摘要:通过政府、行业、企业、职校、高校五方共同探索政企行校合作育人模式,建立安溪增材制造(3D设计)产业学院建设,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培养藤铁家居具有创新设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精准对接安溪藤铁家居产业人才需求,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创新、产教融合、闭环生态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安溪藤铁工艺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专业人才培养需认真研究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岗位需求变化,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探索规律、形成机制,快速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挑战。人才培养亟需主动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制定,并尽快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快速补齐短板,办出特色。

当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课程体系与行业最新的职业标准的融合度不高、对行业升级、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难以有效适应。

面对当前安溪县工艺美术产业的新工艺、新产品、新市场发展趋势适应性不够,在专业素养、国际化视野、创新性技术掌握方面仍然有待提高。

为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闽政办〔2020〕51号等文件的要求,探索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精准对接安溪藤铁家居产业人才需求,培养三维创新设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安溪“十四五”产业布局以及整个产业发展,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助推安溪县职业教育发展。联合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安溪家居商会、未来三维教育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建立“安溪增材制造(3D设计)产业学院”。

该产业学院正是推动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安溪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改革措施。

二、主要做法

(一)运作模式

产业学院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模式创新,是从根源上提高人培养质量的新型中职教育办学模式。项目以区域产业为核心整合资源要素,依托工艺美术专业群,创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依托,以专业为核心,以领军企业和行业协会为共同办学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确保办学“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增材制造(3D设计)产业学院将利用安溪藤铁工艺、家居、文创设计产业优势,打造区域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安溪增材制造(3D设计)产业学院由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福建省安溪陈利职业中专学校、安溪家居商会、未来三维教育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联合创建,五方将共同探索政企行校(政府、行业、企业、职校、高校)合作育人的“安溪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安溪藤铁家居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人才支撑。

1.学院全称:安溪增材制造(3D设计)产业学院,指导单位:安溪县教育局、安溪县人社局。

2.产业面向:面向从事加工艺品建模、三维测量、3D打印制造,模具设计、产品设计、工艺品设计和产品服务人员。

1.jpg

指导单位为产业学院授牌

3.管理机构:产业学院隶属于安溪陈利职校,在校内挂牌。组建产业学院理事会作为决策管理机构,制定理事会章程,确立产业学院理事会成员,理事会成员定期召开理事会会议并选举产生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秘书长。




2.jpg

安溪增材制造(3D设计)产业学院揭牌

(二)具体做法

   安溪增材制造产业学院通过发挥技术、文化、人力资源优势,服务地方,为安溪经济社会发展汇聚新动能,为地方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智力保障,为实现安溪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新活力。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为安溪藤铁家居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人才支撑。

3.png

1.建设多专业平台服务功能,助力专业群的人才培养

该产业学院立足安溪藤铁家居、文化创意、工艺品设计的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藤铁工艺文化产业链根据3D制造技术发展、产业转型和服务地方战略需求,开展多专业(包括增材制造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工艺美术)的人才项目培养建设服务工作。产业学院契合工艺品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工艺美术设计为基础,融入3D创新打印技术为特色,满足新型工艺品产业崛起的产业链人才需求。工艺美术(藤铁工艺方向)对接产业链的上游和中游——工艺品(家居、玩具)设计、开发、生产制作环节;而机电技术应用(产品造型设计)作为设计技术,对接全产业链进行三维建模造型设计,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为产业链产品提供原型验证支持,实现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产业学院在创新融合“创与技”,在泉州市“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实现了工艺品的研发、设计、创新。

2.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构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

该产业学院利用增材制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教学、科研硬件平台,开展3D软件使用、三维建模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实践实习和创新活动等。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创新行为、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构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2018年12月开展3D建模创意大赛,以安溪藤铁元素符号,设计创意学校班级班牌,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2021年6月开展“献礼建党百年 3D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部分学生的创意作品参评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和泉州市教育局主办的创客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中获奖。


啊啊啊.jpg

首届3D建模创意大赛班牌制作作品

5.jpg

献礼建党百年 3D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一等奖(南湖红船,设计:林辉煌)

3.开展职业培训服务,助力区域企业转型升级

为安溪藤铁家居产业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技术人才。通过借助高校优质资源、发挥技能培训资质、管理机制和师资力量,结合安溪陈利职校职专的设施设备、专业师资和场地优势,为区域企业员工等开展专业技能考证培训。争取县人社局的专项资金支持,定期组织家居工艺行业企业开展3D设计专业软件使用、三维数字化建模、工业设计师等培训,包括初、中、高级各种人才。如产业学院在今年7月开展的3D数字化建模公益培训,培训一批家居产业的设计人员,通过强化3D建模软件知识培训、工艺品建模基础、日用产品建模等,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技术人才,更好地服务并助力安溪藤铁家居产业的转型升级。

6.jpg

3D数字化建模公益培训 

4. 坚持引培并举,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该产业学院贯彻“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标准,通过培养校内部分优秀专业教师,选送到产业学院所服务的行业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同时,完善“双师双能型”专兼职教师引进与使用机制,引进行业企业资深专家、技术骨干和管理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聘请产业学院所服务的行业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工程型教师为学生授课。聘请工艺美术大师林国枝、黄文建等15名企业行业专家等为产业学院客座教授,恒发饰品董事长黄庆发为产业学院学院名誉院长。

5.建设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创新成果转化

产业学院坚持改革、创新、融合、育人的理念,建设技术服务平台,成立研究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把所产生的教学改革成果,积极向其他院校辐射推广;同时也应积极服务于当地企业的技术革新需求,征集企业技术技能服务需求清单,针对性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形成科技应用创新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6. 建立中高职贯通融合区域产业集群,培养产业中高端技能人才

    该产业学院探索中高职衔接贯通,五年一贯制技能技术人才“在地化培养、在地化就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创举,且为改善区域营商环境、落实职业教育优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目标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现学生优质升学梦想提供了安溪方案。安溪增材制造产业学院引入泉州工艺美术学院高校智力资源,提升产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培养产业的中高端技能人才,确保有利于促进区域家居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成效成果

目前,混合所有制“安溪增材制造产业学院”运行模式较为成熟,社会效益显著。践行“职教二十条”,探索职业教育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积累了推广的经验。

一是在创新办学体制,探索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内部治理结构、管理模式;二是重构专业和人才培养机制,按照产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建设方案,着力构建以产业需求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立校企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设立产业学院教师工实践教学能力发展中心,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建设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四是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围绕产业学院建设制定指导意见,重点开展创新研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五是建立中高职贯通融合区域产业集群的中高端技能人才共享基地。

四、经验总结

安溪增材制造产业学院的建立,成功解决了产业转型升级遇到的最大最为核心的问题,中高级设计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三维建模设计的人才,对安溪藤铁家居行业也是一片空白。该产业学院帮助学校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服务链对接,辅助中职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能力的建设,配合学校积极探索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市场办教育,坚持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办学思路,以“产业学院”为产业发展搭建更高平台,催生产教融合新动能,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五、推广运用

学校为有效推动“双高计划”建设,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导,落实《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学校与区域行业企业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可行途径。

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痛点、难点提出改革需求,借助产业学院的创新机制,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学生通识素养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实验实训与企业生产环节对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培养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有良好政治思想和广博、扎实通识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安溪增材制造(3D设计)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实践,将为安溪乃至泉州培养一大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三维设计技能人才,为打造职业教育“安溪范式”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回到顶部